當前,我國工業發展產能過剩與產能不足并存:一方面,服裝、礦產、鋼鐵等行業產能大量過剩,拉低了中國工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益;另一方面,核心電子元器件、新材料等領域又大量產能不足,制約了中國工業發展的勢頭。
因此,要推動當下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,除了一般的經濟宏觀調控、需求側的一些調控以外,很重要的是要在供給側上下功夫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礎制度的改革、體制機制性的改革,它會產生生產力發展的紅利,形成長周期經濟發展動力。
我們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要完整地理解??梢杂?/span>“供給側+結構性+改革”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,即要從供給側問題的研究出發,圍繞具有重大潛在紅利但又被制度壓抑的供給側問題,對癥下藥,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問題,推進結構調整,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,矯正生產要素配置扭曲,擴大有效供給,提高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,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。
供給側改革是經濟運行體制機制的改革,改變的是經濟運行內在機制,解決的是結構性問題。在切入點上,強調從供給側著手,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;在著眼點上,供給側改革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;在落腳點上,供給側改革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創新創業的本質就是通過創造新供給來催生新需求,一旦資本、資源、人力資本開始向新供給集中,老產業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擠壓,產能過剩才能根本消除,而整個經濟不但會恢復新的平衡,而且能級還會有一個大的躍升。